11月3日,紹興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印發《紹興科創走廊發展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發展聚偏氟乙烯(PVDF)、氟橡膠(FKM)、氟碳涂料等高端氟材料,深入拓展含氟新材料在微電子、太陽能光伏、鋰電池、水處理、防腐管件、建筑等行業領域的應用。
通知還指出,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舉措,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構建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
工業/產業低碳/零碳技術:化工行業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藝,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制造技術,污水污泥資源化技術等。新型能源技術:支撐城市可再生能源規?;_發利用,分光譜式太陽能光伏光熱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及應用,高層建筑光伏柔性直流用電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新型光伏建筑幕墻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
原文如下:
各區、縣(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單位:
《紹興科創走廊發展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紹興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廳
2022年10月31日
紹興科創走廊發展規劃
前 言
規劃建設紹興科創走廊,是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舉措,融入環杭州灣創新帶的重大平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2019年紹興市實質性啟動科創走廊建設,致力于構建全市域協同創新空間格局,支撐和推動全市經濟轉型升級。三年來,一個個重要創新平臺啟動建設,一批批優質產業項目落地生根,紹興科創走廊正在成為全省乃至長三角最具活力的創新區之一。
2021年,《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建設紹興科創走廊。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科創走廊在紹興建設高水平網絡大城市、打造新時代共同富裕地中的支撐作用,特編制《紹興科創走廊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兑巹潯分饕蝿帐翘岢鲎呃冉ㄔO的總體思路、目標定位、空間格局、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引領科創走廊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按照科創走廊創新要素集聚、高端人才匯集、新興產業密集的要求,本輪紹興科創走廊規劃范圍主要集中在紹興市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科創資源要素較為集聚的區域,東至進港公路—濱富路—越興路,南至錢陶公路—群賢路—云東路—中山路—鑒湖大道,西至安華路—柯華路—越東路—中興大道,北至安濱線—杭甬高鐵—北塘河—展望大道—濱海大道,總面積188平方公里。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一、基礎背景
(一)重大意義
建設紹興科創走廊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國內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建設、高質量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機遇,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意義十分重大。
融入環杭州灣創新帶的需要。紹興地處杭州灣“金南翼”,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地域相連、要素相通、功能相融。高標準建設紹興科創走廊,有效形成環杭州灣創新帶閉環,更好發揮區域創新資源優勢,助力形成長三角一體化創新發展的新格局。
聯接杭甬“雙城記”的需要。建設紹興科創走廊,有利于發揮紹興深度融入杭甬“雙城記”的“金扁擔”作用,加快推進紹興與杭州、寧波都市區無縫對接,助力構建杭紹甬灣區科創高地,打造“融杭聯甬接滬”樞紐城市和創新節點。
推動紹興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建設紹興科創走廊,是貫徹省委袁家軍書記賦予紹興“五個率先”使命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加強柯橋、越城、上虞三區創新資源統籌布局,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全域創新生態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高市域產業網絡韌性,率先走出“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的智造強市之路。
(二)發展基礎
1.紹興市科創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紹興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不斷提升,主要指標位居全省第二方陣排頭兵位置,部分指標進入第 一方陣,為新一輪科創走廊建設打下扎實基礎。
聚焦戰略支撐,科創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在人才強市、創新強市首位戰略的指引下,統籌推進鏡湖科技城、濱??萍汲?、金柯橋科技城、越城智匯芯城等重大科創平臺建設,先后啟動建設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水木灣區科學園、國科生命健康創新園等一批重點科創項目,集聚人才、科技等高端創新要素,加快形成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大力提升高 新園區發展水平,在全省率先實現高 新園區區、縣(市)全覆蓋,全市80%省級以上高 新園區綜合評價進入全省前列,其中柯橋、上虞、新昌等3家高 新園區進入全省綜合排名前10。
聚焦創新生態,高端科創人才加速集聚。大力實施人才新政,深化紹興海內外英才計劃,打造“名士之鄉”人才峰會、招才引智專列、“大院名校紹興行”、“外國專家紹興行”等系列引才品牌,全市已引進國家重點引進人才239名,省重點引進人才186名,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19個,海內外英才計劃人才885名,省市海外工程師148名。建設以海智匯為代表的人才服務綜合體,實行人才服務“一卡通”和服務人才專項例會,營造拴心留人的人才創業創新環境。加強高校畢業生引進工作,每年有超過10萬名大學畢業生到紹興就業創業,全市人才資源總量已突破135萬人,已成為浙江省最受青年人才青睞的城市之一。
聚焦產業升級,區域創新水平穩步提升。圍繞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打出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和“雙十雙百”集群制造培育等組合拳。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水平指數居全省第 一,現代紡織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示范名單;新興產業集群蓬勃發展,成功創建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先進高分子材料省“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建成紡織、環?;さ?6個省級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研究院”要求,引進高校院所共建30家產業研究院。超額完成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2.42%,每千家企業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54.54)分別列全省第2位、第3位。涌現出歌禮藥業抗丙肝國家1.1類新藥ASC08、晶盛機電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長晶爐及外延設備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聚焦改革活力,科技管理體制多點突破。在全省率先設立市縣兩級黨政“一把手”任組長的科技創新委員會,實行區、縣(市)委書記抓人才科技述職評議制度,推動形成市縣聯動、部門協同的創新工作格局。出臺紹興“科技新政20條”,更大力度支持高 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平臺建設、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印發《關于加快落實賦予科研機構和人員更大自主權有關文件的通知》,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
2.科創走廊基礎條件
紹興科創走廊地處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沿杭州灣核心區塊,是紹興市科創資源最密集、創新創業最活躍的區塊,具有高水平建設科創走廊的基礎條件。
有眾多高能級發展平臺。走廊范圍內有1家國家高 新區(紹興高 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3家國 家級開發區(袍江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綜合保稅區、1個省級新區(紹興濱海新區)、3個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具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能夠為高水平創新發展提供優越的平臺支撐。
有較為鮮明的產業特色。走廊依托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建設,初步形成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為主導的高 新技術產業體系。2021年,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產業總值分別達400億元、356億元、749億元,擁有中芯國際、浙江醫藥、浙江龍盛等一批頭部企業?,F代紡織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升級成效顯著,成功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試點示范名單。2021年,科創走廊范圍集聚高 新技術企業71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4276家,分別占紹興市的32%和54%。
專欄1:“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簡介
集成電路“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位于越城區,由高 新區塊、袍江區塊兩個區塊組成,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設計基地杭州相毗鄰,與全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上海僅一橋之隔,產業發展區位優勢明顯。集成電路產業鏈完整,集聚中芯國際、浙江京東方、航芯科技、歐柏斯光電、宏邦電子等規上企業98家,形成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從業人員近13000人。初步搭建以紹芯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點企業研究院、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和雙創示范基地為主體的創新平臺體系,在化合物半導體先導技術研究、化合物半導體封裝測試及應用研究、數?;旌咸胤N集成電路先導工藝研究、新型存儲器研究、微納芯片與微系統封裝平臺等領域擁有一批由院士領銜的研究團隊。
高端生物醫藥“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位于紹興濱海新區,擁有浙江醫藥昌海生物、亞太藥業、歌禮藥業、德琪制藥、福瑞喜藥業、勁方藥業、智達藥業、普施康生物、海隆生物、萊澤醫療等知名醫藥及醫療器械企業40余家。初步形成以藥品研發制造、基因疫苗、醫用敷料及耗材、醫用美容等為主體的高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多個細分領域處于行業領先地位,有一批在國際國內市場享有較高占有率的特色產品。擁有浙江理工大學生物醫藥創新研究院、紹興濱海新區現代醫藥中小企業生產基地、紹興濱海新區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等創新平臺和國 家 級檢驗檢測基地、浙江省食品藥品檢驗研究院藥品安全評價中心、紹興質檢院醫藥儀器檢測中心、紹興濱海新區現代醫藥創新中心、省藥品化妝品審評中心紹興分中心等生物醫藥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引進落地國家、省級領軍人才和紹興市海內外英才計劃創新創業醫藥人才40名,醫藥高端人才引進培養走在全省前列。
先進高分子材料“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位于杭州灣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新材料企業112家,其中新材料領域上市掛牌企業13家、“三名”企業1家、省市級隱形冠 軍企業22家、高 新技術企業36家。初步形成以高分子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功能性金屬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發展格局,尤其是新和成、中科恒泰為代表的“前端合成—改性—應用”高分子新材料產業鏈具有特色優勢。擁有國 家 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企業研究院等研發平臺共計107家,國 家 級企業技術中心3個、院士工作站4個、博士后工作站13個,與中科院、清華大學、天津大學、浙江大學等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持長期的科研合作,產業創新實力強。
有相對富集的科創資源。走廊集聚紹興最主要的科技創新資源,擁有紹興市的國 家級科技創新機構——國家黃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擁有紹興文理學院、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浙江理工大學科藝學院等9所本??圃盒?;擁有省級以上企業研究院(研發中心)391個,集聚人才總量達到47.6萬人,吸引頂尖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69人,分別占全市的46%、35%、45%。
有日益完善的配套設施。走廊地處交通樞紐核心區,區域內已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融入長三角核心城市“1小時交通圈”,實現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之間交通互聯互通。走廊范圍內醫療、教育、文化等城市配套不斷完善,為科創資源集聚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存在問題
對照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要求,紹興市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創新鏈條有短板,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薄弱,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銜接不夠,產業創新鏈條有待暢通;創新平臺缺高度,產業研究院、眾創空間等多而不強,標桿性、國字號、高能級科創平臺缺乏;科創布局難統籌,各區、縣(市)高度重視創新發展,爭相建設科創基地,存在“碎片化”現象,缺乏輻射帶動力強勁的科創核心區,資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綜上,紹興市科技創新進入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關鍵階段。整合全市科創資源,高水平建設科創走廊已成為紹興市打造新時代“名士之鄉”人才高地和高水平創新型城市的重要戰略舉措,以特色優勢領域創新為標志的產業科技創新將成為浙江省打造科創高地的重要組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聚焦“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三大科創高地建設和新一輪制造業攻堅行動,以推動科創資源要素高水平集聚整合為牽引,進一步提升戰略產業競爭力、技術創新策源力、高端人才集聚力、開放創新支撐力、品質生活吸引力,奮力形成一批標志性硬核成果,建成生態優越、人才匯聚、創業密集、產業高端的區域科技創新高地,為加快實現“五個率先”,奮力打造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市域范例提供強勁動力。
(二)戰略定位
國內一 流特色產業創新先行區。聚焦“五個率先”,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著力強化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大力提升世 界級現代紡織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 新技術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國內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示范區,打造“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樣板,成為國內一 流、紹興特色的產業創新高地。
長三角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以紹興濱海新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為牽引,系統集成優化創新創業政策措施,全面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產品和重大裝備產業化項目落地,成為長三角地區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
杭紹甬一體化創新聯動區。深入貫徹杭紹甬一體化戰略,推進紹興科創走廊與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等聯動發展,補齊環杭州灣創新鏈條,促進杭紹甬創新資源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聯建共享創新設施,協同共促產業發展,成為推動浙江大灣區協同創新的重要引擎。
(三)主要路徑
突出產業創新,走出一條產業鏈創新鏈有機融合之路。依托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培育和現代紡織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優勢,圍繞產業鏈引導高端創新資源集聚,依靠創新鏈促進產業鏈升級,不斷增強走廊的創新能級和集聚輻射功能。
突出創新生態,走出一條科產城人文協同發展之路。發揮山水美和名士多優勢,加快打造生活、生產、生態三生融合的生態圈,構建“產學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聯動的創新創業生態,Z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突出開放合作,走出一條創新資源高效配置之路。強化全球視野、區域聯動、協同創新,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加大融杭聯甬接滬力度,深度融入長三角和“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跨國界、跨區域、跨領域科技資源配置,加速嵌入全球創新版圖。
突出統籌協調,走出一條跨區域協同開發之路。強化市級統籌和指導功能,全面規劃走廊開發建設,在空間布局上,統一規劃,分片推進;在項目引進上,統籌準入,分區落實;在資源供給上,統籌調配,分別歸口。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紹興科創走廊基本成型,創新平臺、人才、資源集聚成效顯著,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成效進一步顯現,成為浙江省打造創新策源地的重要一極。
創新平臺能級顯著提升。在高層次創新載體培育上取得突破,力爭新增1個國 家級科技創新機構和6個省級科技創新機構,累計建成6個國 家級孵化器、6個國 家級眾創空間和10個省級孵化器、80個省級眾創空間。
科創資源集聚顯著提升。創新創業支撐體系更為完備,集聚各類基金資產管理規模達1300億元,2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累計引育頂尖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120人,集聚各類人才總量達65萬人。
企業創新實力顯著提升。創新型企業加速涌現,高 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10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800家,上市公司達到40家,規上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3.0%,省級以上企業研究院、研發中心總數達到550個。
產業集群素質顯著提升。創新型經濟效益顯現,產業集群規模和競爭力持續增強,規上工業企業產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高 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達到75%,高 新技術產業投資年均增長達到15%。
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特色優勢領域創新策源地引擎地位更為突出,在“互聯網+”、生命健康、新材料領域產生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每萬人高價值專 利擁有量達到18件,技術市場交易成交額達到130億元;累計獲得國家/省科學技術獎230項。
到2035年,紹興科創走廊全面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體系,匯聚一批全球知名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團隊,產出一批全球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關鍵技術,在若干優勢領域占據全球制高點,高水平建成世 界級產業創新策源地。
專欄2:紹興科創走廊主要規劃指標
三、構建科創空間新格局
根據紹興市科技創新資源的空間分布現狀和未來城市發展戰略要求,在市區凝聚科創走廊核心發展動力,規劃建設一條科創發展帶,串聯鏡湖科技城、越城智匯芯城、濱??萍汲?、金柯橋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東鑒湖科技城6個科技城,建設一批重大科創基地,形成“一帶六城多點”的高效能科創空間新格局。
(一)一帶串聯塑造科創中軸
一帶即以“群賢路—越興路—杭紹甬高速”交通干線為主軸,建設集聚紹興主要高能級科創平臺和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的科創發展帶。進一步強化科創發展帶一體化功能建設,統籌推動沿線6個科技城創新科研、產業開發、生活休閑、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合力構建更加完善的創新鏈、產業鏈、設施網、生態網,聚力推動科創資源集聚、科創能級提升,完善生活服務配套,加強凸顯紹興水鄉生態特質,打造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基礎設施網絡覆蓋、綠化生態有機融合的科創走廊空間,成為紹興市具有核心主導地位的“科創中軸”。
(二)六城聚力打造科創引擎
以鏡湖科技城、越城智匯芯城、濱??萍汲?、金柯橋科技城、曹娥江科技城、東鑒湖科技城6個科技城為核心載體,總面積約188平方公里。在一體化發展指引下,因地制宜確定6個科技城功能定位和發展導向,形成功能互補、差異發展的協同發展格局,以鮮明的科創標識塑造紹興新時代科創標桿。
鏡湖科技城
——規劃范圍:位于鏡湖新區,規劃范圍北至杭甬高鐵,南至群賢路—梅南路—群賢路,西至大越路,東至中興大道,總面積約27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發揮鏡湖大城市核心區平臺優勢和高鐵高速同城效應,構建“創新+樞紐+文化+商務+公共服務”復合功能,重點推進科技企業孵化器、高端人才集聚區、人工智能試驗場建設,打造協同開放、輻射全市的科創服務核心區。
——發展導向:抓住國內創新要素開放流動和優化配置機遇,推動“站城一體、文旅輝映、三生融合”,打造多元復合的現代化、智慧型TOD綜合體,以高端金融、商業、創意、居住、文化、教育與休閑功能構建為依托,聚焦信息光電、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時尚創意等四大重點產業領域,以新金融、新科技服務兩大產業支撐,全面對接大院名校、國家研發機構、知名企業,推進高端創研機構集聚區、企業總部基地、產業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金融服務、人才集聚”為一體的一 流創新創業生態。突出“高、精、尖、?!睂?,大力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優化創業創新環境,打造紹興“名士之鄉”英才計劃鏡湖升級版。
越城智匯芯城
——規劃范圍:位于越城區曹娥江以南,規劃范圍北至杭州灣環線高速,南至云東路—中山路,西至越東路—杭甬高鐵—中興大道—洋江路—袍中南路—迪蕩湖路,東至越興路—104國道—吼山路,總面積約68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集成電路“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集聚高端科創資源,打造國家集成電路制造技術研發應用高地、長三角先進集成電路產業制造基地、浙江集成電路產業創新生態高地和紹興產業轉型、動能轉換重要引擎。
——發展導向:立足集成電路產業優勢,加快建設紹芯實驗室,高水平推進省寬禁帶半導體特色工藝產業創新中心項目建設,突破一批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實現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三鏈融合”,向國家實驗室“預備隊”邁進。聚焦打造區域IDM產業模式,引進培育先進的芯片設計、先進的特色工藝制造、先進的封裝測試等三個“世界先進”,加快形成涵蓋“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及應用”的集成電路完整產業鏈。高標準建設迪蕩湖科技CBD,規劃范圍東至杭甬運河、南至云東路、西側和北側至環城河—皖里江。立足紹興特色產業,舉全市科創之力重塑創新格局,以建設高端研發主陣地為導向,推動“科創+頭部企業”“科創+上市企業”“科創+運營企業”“科創+配套設施”,推進科技研發、創業孵化、企業總部、產業學院、城市文化體驗中心、人才創新綜合體、產業人才社區等功能建設,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建設科創走廊創新策源樞紐。
濱??萍汲?/p>
——規劃范圍:位于越城區曹娥江以北,規劃范圍北至北塘河,南至海東路,西至越東路,東至海華路,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高端生物醫藥“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聚焦生物醫藥,完善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打造長三角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地、杭州灣南翼產業創新策源地、G60科創走廊要素融合橋頭堡。
——發展導向:以濱海新區高端生物醫藥產業平臺、智能制造產業園為依托,聚焦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加快打造產業集群、培育領軍企業。著力推動科創平臺載體建設,持續完善濱海新區科創園、精準醫學產業園、生命健康產業園等重大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充分發揮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省級紹興現代醫藥產業創新綜合體等重大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提升科技創新服務品質。
金柯橋科技城
——規劃范圍:位于柯橋區東部,規劃范圍北至齊賢街道北側鎮界,南至錢陶公路,西至安華路—柯華路,東至鏡水路—齊賢街道東側鎮界,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圍繞現代紡織等傳統產業升級,在打造更具紹興標識全省一 流的人才創業園上再求突破,全面打造人才生態最 優區、創新發展先行區、產城融合示范區。
——發展導向:以民營人才創新創業平臺為特色,健全高質量人才服務體系,引進集聚“鯤鵬計劃”等頂尖人才、領軍型團隊和相關高層次人才,充分發揮“人才+項目+資本”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大力轉型發展研發經濟、樓宇經濟、總部經濟。依托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鑒湖實驗室)、浙江理工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等高校和科研機構,推動紡織、印染、化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創新策源水平。完善城市配套,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創新空間。
曹娥江科技城
——空間范圍:分兩片,北片位于上虞區北部杭州灣區域,規劃范圍北至濱海大道,南至展望大道(杭紹甬高速復線)人民大道,西至嘉紹高速,東至進港公路,面積約28平方公里;南片為e游小鎮,北臨濱江路,南至五星路,西至杭甬運河,東至鴻雁路,面積約3平方公里??偯娣e約31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依托高分子材料“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著力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打造新材料高質量發展新高地、綠色智造先進區、紹興市接軌大上海橋頭堡示范區。
——發展導向:推動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發—轉化—制造—檢測—應用”的全產業鏈建設,以標志性項目引進、大院名校集聚、頭部企業培育、領軍型人才集聚、數字綠色升級為突破口,構建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資金鏈于一體的新材料產業生態;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帶動效應,以制造業下游應用為牽引,整合產業鏈資源,突破前沿關鍵共性技術,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集群。充分發揮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創新創業集成器功能,面向長三角乃至全國招引高能級創新機構和平臺,以“項目孵化+產品研發+交流展示+檢測檢驗+專業服務”模式,推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培育發展。
東鑒湖科技城
——空間范圍:位于越城區東部,臨近上虞區,規劃范圍北至杭甬高鐵,南至鑒湖大道,西至水系—洋江路,東至濱富路,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作為科創走廊未來發展的戰略預留空間,以集聚一 流科研院所和大科學裝置為重點,積極謀劃科學園區建設,致力于打造走廊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提升源頭創新能力的核心引擎。
——發展導向:發揮優越的生態人文環境優勢,主要面向走廊未來空間拓展需要和高能級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布局,與國土空間規劃做好銜接,明確東鑒湖科技城區塊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功能。作為科創走廊戰略留白用地,規劃期內暫不進行產業開發。繼續維持好自然山水生態環境,推進軌道交通2號線建設,有序開展土地收儲工作。
(三)多點支撐激發科創活力
按照“科創賦能、特色鮮明、實施可行”建設原則,圍繞研發孵化和科創服務,謀劃建設一批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創新成果加速產出、創新企業不斷孵化、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的創新基地?!笆奈濉睍r期,重點規劃建設兩類十大科創基地。
研發孵化類科創基地。加快迪蕩湖科技CBD建設,樹立“片區開發”理念,做好“科創+”文章,構建高品質科創服務體系,打造高端科創平臺。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園以集成電路研發設計為核心,產業增值應用為導向,構建集成電路產學研創新生態圈。中科院新材料創新基地聚焦新材料類成果轉化和工程化研究,推動新材料創新項目加速落地轉化;紹興國際生命健康科技產業新城、精準醫學產業園聚焦生命健康高端科研團隊和頭部項目招引,加快布局前沿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柯橋民營科技園集群重點圍繞高端企業和科研機構招引,推動產業項目研發和孵化,助力培育優勢產業集群。
服務類科創基地。浙江紹興人才創業園以高層次人才招引為特色,著力推動創新創業,為科創走廊提供人才要素支撐。鏡湖創研科技園、湖東金融創新基地聚焦科技金融、科技創新、科技博覽、人才公寓等服務供給,為科創走廊發展提供良好的科創公共服務。
(四)帶動三地推進全域創新
發揮紹興科創走廊輻射帶動作用,推進走廊與諸暨市、嵊州市、新昌縣三地之間產業科技深度融合,建立健全一體化創新協同機制、開放共享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協力推進成果轉化、“人才飛地”等統籌建設,形成市域競合共贏局面。
諸暨G60創新港,構建以經濟開發區、科技城為主要平臺的互聯互動創新發展格局;重點圍繞數智制造、新一代半導體材料、航空航天、汽車(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數智安防等領域,加強與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產業科技人才合作,深化與智匯芯城集成電路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縣域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融杭接滬示范區、數智創新集聚區、高智創新引領區。
嵊州剡溪創新帶,構建以艇湖未來科創城為核心,經濟開發區(高 新區)三界片區、高鐵新城為科創走廊兩翼的協同創新空間格局,推動艇湖未來科創城建設成為百億級嵊州首位度最高的數字化科技城;加快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與曹娥江科技城、濱??萍汲窃谛虏牧?、生物醫藥領域的產業合作;打造杭紹甬一體化發展先行區、時尚產業新高地、智能廚具電器研發制造集聚區。
新昌智造科創帶,構建以企業總部、智能裝備小鎮、境外并購產業合作園為支撐的協同創新格局;強化與紹興科創走廊合作,重點推動高端裝備、生命健康等領域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動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爭創“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打造縣域科技創新支撐共同富裕樣板區、數字化融合應用示范區、創新引領可持續發展先行區。
四、提升戰略產業競爭力
面向新一輪產業變革前沿,聚焦特色優勢科創領域,高水平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持續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推動世 界級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科技服務業,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一)重點打造三大高 新技術產業集群
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發揮集成電路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優勢,以迪蕩湖科技CBD、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園等科創基地為主要依托,聚焦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設備及應用”關鍵環節,進一步強化標志性項目引進、領軍型企業培育、創新資源要素集聚發展,構建集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服務鏈、資金鏈于一體的高端集成電路產業生態,打造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到2025年,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產值規模突破1000億元。
——晶圓制造。以特色工藝芯片制造為主攻方向,依托紹芯實驗室,提升在外延、晶圓檢查、熱氧化、濺射、光刻等環節工藝集成創新能力,推進8英寸、12英寸晶圓制造代工生產線建設,大力發展以微機電系統、功率器件為主的特種工藝晶圓制造。加強化合物半導體晶圓研發和應用,在砷化鎵單晶片、磷化銦單晶片、碳化硅襯底、碳化硅和氮化鎵外延片等化合物半導體晶圓生產上取得突破。
——封裝測試。緊緊圍繞智能終端、物聯網、汽車電子等應用市場要求,重點聚焦晶圓凸塊、晶圓級封裝等先進技術,建立國內領先的先進封測生產線和封裝技術研發中心,研究和推動薄膜型探針卡技術產業化,重點實現A-eWLB量產及2.5D/3D封裝等先進技術開發和量產,推進IGBT、MOSFET等功率器件應用模組制造。
——芯片設計。依托芯片研發設計中心及創新服務平臺,培育全流程EDA平臺,引導高校院所優秀人才、連續創業者、創客等群體投身芯片設計。重點開展面向通訊、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家電等行業領域的芯片設計,在功率器件、MEMS傳感器、RFID等感應器件、FPGA、IGBT、MCU等核心芯片設計領域實現突破。
——設備輔材。加大招引半導體設備、關鍵輔材等領域知名企業力度,重點發展硅片設備、刻蝕設備、量測設備、封測設備等專用關鍵設備,大力發展以超凈高純試劑、CMP拋光材料、光刻膠及其配套試劑等為重點的電子化學材料和半導體電子氣體、濺射靶材、石墨材料等外圍輔材產品,增強半導體產業鏈配套能力。
——終端應用。在家用電器、綠色照明、網絡與通信、汽車電子、智能電表及儀器、物聯網及VR/AR、OLED柔性顯示屏等領域,積極拓展半導體芯片下游終端應用,形成以專用芯片及模組、新型顯示產品、智能傳感器、新式片式元件等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創新應用高地。
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發揮濱海新區高端生物醫藥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優勢,以紹興國際生命健康科技產業新城、精準醫學產業園、迪蕩湖科技CBD、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等科創基地為主要依托,聚焦發展化學藥、生物藥、高端醫療器械和醫藥服務等特色優勢領域,引導醫藥企業發展智能化、綠色化新型制造模式,打造國內知名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到1000億元。
——化學藥。聚焦重大疾病和臨床急需,加強化學藥核心技術攻關,著力推動化學藥制造向創新藥、仿制藥特色優勢制劑、高端原料藥等方向發展。提高大宗原料藥綠色產品比重,提升發展抗感染類、維生素類、心血管系統類以及泌尿系統原料藥。加快完善新藥創制服務體系,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和高層次創業創新團隊開展新藥創制,積極推進小分子靶向藥物研發,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需求量大的高端制劑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培育若干重磅藥品。
——生物藥。以下一代生物技術應用為引領,重點在抗體藥(單抗、抗體偶聯藥)、重組蛋白藥物、細胞治療領域,突破一批規?;a、制劑、質量控制關鍵技術,大力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加快發展糖尿病、病毒感染、腫瘤等疾病所需生化藥物,推動新型疫苗(包括治療性疫苗)研發和產業化,開發長效注射劑、非注射給藥系統等新型制劑技術及產品。
——高端醫療器械。聚焦基礎優勢領域和國產化替代,以高精尖為導向,高效推進植介入生物醫用材料、先進治療設備、醫學影像設備以及家庭用普及型醫療器械領域的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重大產品創新。依托集成電路產業優勢發展智能化醫療器械,重點布局智能監護設備、智能康復、醫療機器人等產品。強化醫用敷料、麻醉耗材等細分領域優勢,推動高分子材料、復合材料等醫用新材料研發應用。
——醫藥服務。依托越海百奧項目基礎,重點引入動物模型、醫藥臨床、基礎研究和原料藥定制研發等CRO企業,培育形成醫藥外包服務。發揮綜合制造成本低、土地資源豐富等優勢條件,支持引入抗體藥物和創新藥CMO/CDMO企業。以服務紹興全市醫藥企業為重點,引入專業化和規?;呐R床學術推廣機構和服務新藥品種市場推廣的CSO企業。鼓勵現有醫藥流通企業做大做強,鼓勵支持醫藥流通龍頭企業建立浙江醫藥物流倉儲基地,構建長三角醫藥倉儲和物流網絡關鍵節點。
新材料產業集群。發揮上虞區先進高分子材料省級“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優勢,以杭州灣產業協同創新中心、中科院新材料創新基地等科創基地為主要依托,聚焦先進高分子材料、特種紡織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領域,突破核心技術,推動新材料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努力建設具有較高國際影響力、國內一 流的特色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高地,結構功能一體化的世界一 流新材料基地。到2025年,新材料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到1500億元。
——先進高分子材料。聚焦應用于航空航天、環保、汽車及電子電氣等高端應用領域,大力發展具有高強度、超韌、耐高溫、耐腐蝕、耐磨及具有優異電性能及機械性能的高性能工程塑料產業,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高附加值熱塑性樹脂產業。聚焦高模高強碳纖維、保溫阻燃材料、新型涂料等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加快發展長纖維增強尼龍、聚丙烯、聚氨酯、聚酯及聚甲醛等專用復合材料,加快拓展功能性復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車、船舶、海洋工程、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市場應用。積極開發反滲透、納濾、超濾和微濾等各類新型膜材料以及新能源電子膜材料。發展聚偏氟乙烯(PVDF)、氟橡膠(FKM)、氟碳涂料等高端氟材料,深入拓展含氟新材料在微電子、太陽能光伏、鋰電池、水處理、防腐管件、建筑等行業領域的應用。
——特種紡織材料。著力發展高強高模碳纖維、對位芳綸、連續碳化硅及復合材料等高性能纖維產品,提高功能性敷料、腎透析纖維材料、植入修復醫用紡織材料的生產及技術水平。發展生物基合成纖維原料高效合成技術,開發生物基聚酯、聚乳酸纖維、生物基聚酰胺纖維等產業化技術。
——新型能源材料。推進高性能動力電池材料關鍵技術攻關,主攻新型鋰電池正極材料、石墨烯電極材料、鈦酸鋰等高性能負極材料。大力研發生產低成本、高效率存儲太陽能和工業余熱廢熱的相變儲能材料。積極搶抓國家布局氫能示范城市戰略機遇,發展氫能制取、儲運、氫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材料、關鍵零部件等,推動新材料在氫燃料汽車、氫能儲運方面的嫁接應用。
——前沿新材料。以前沿關鍵共性技術為主攻方向,積極突破石墨烯材料、3D打印材料、超導材料、液態金屬、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強化在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二)助力打造世 界級紡織產業集群
堅持“綠色高端、世界領先”,以滿足創新、綠色、時尚等新需求為市場導向,柯橋民營科技園集群等科創基地及浙江省現代紡織技術創新中心為主要依托,發揮織造印染產業大腦優勢,加強行業前沿技術開發和信息技術融合應用,重點發展時尚設計、高端織造、綠色印染等特色優勢領域,著力推動現代紡織產業向數字化、個性化、時尚化、品牌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全力建成現代紡織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到2025年,現代紡織產業集群產值規模突破2500億元。
——時尚設計。支持領帶企業拓展產業鏈上下游,培育個性化定制產品,提升品牌設計的知名度和競爭力;鼓勵絲綢企業、設計機構及設計師開發原創設計產品,打造絲綢精品;研制開發智能可穿戴服裝、功能防護服裝、動漫服裝、健康童裝、高端家紡等產品。
——高端織造。支持研制高檔織造面料、高檔家紡面料。大力發展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突破新型功能纖維制備產業化應用技術、新型紡織加工工藝技術、多功能紡織品加工技術等。發展改性工藝,開發差別化、功能化產品。發展新型紡紗技術、織造技術、數字化織布工藝和生產管理系統。
——綠色印染。開發節能清潔染整新技術,加大對綠色印染、生態染整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推廣先進無水少水加工技術和裝備、原液著色化纖、數碼噴射印花、低溫等離子體染色和超臨界二氧化碳染色等技術應用。強化對綠色、高附加值、功能性后整理的扶持,建成全國綠色印染高地。
(三)大力推進科技服務業提質增效
科技金融服務。加快科技金融專營機構建設,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事業部等專營機構。圍繞初創、成長和成熟型科技型創新企業不同融資需求,引進培育天使投資人、公司型或合伙型創業投資公司、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等各類民營股權投資群體,推動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強化與中科資本深度合作,打造投資平臺、創新聯盟、科技孵化、產業智庫、知識產權等平臺,設立配套產業基金、推動先進科技產業落地。搶抓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深化新三板改革機遇,推動科技領軍型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上市,打造對接資本市場“高速公路”,共建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服務紹興科創走廊基地。
人力資源服務。突出人才服務市場化、專業化導向,依托浙江紹興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和紹興市人才發展集團,集聚發展人才智力、教育培訓、信息咨詢、派遣外包、法務代理等業務,培育市場化、專業化的人才評薦與培訓、人事代理與高端獵頭等專業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發和引進以集成電路等為重點的產業人才獵頭公司,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向“人才+項目+資本”全鏈式服務轉型,加快形成現代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和服務體系。
軟件和信息服務。依托紹興集成電路產業平臺,引進和培育一批面向高技術產業和重點領域應用需求的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強化軟件開發、系統集成、內容與服務協同創新。面向現代紡織等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工業控制基礎軟件平臺、控制系統集成、智能監測監控等工業軟件研發,推動軟件技術與工業技術深度融合。面向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物流、金融服務、供應鏈管理等行業需求,推廣應用信息化系統,提供應用解決方案。培育發展一批工業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商,針對不同行業中小企業制定個性化數智應用方案。
檢驗檢測認證服務。重點圍繞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紡織等領域科研成果產業化需要,構建關鍵技術驗證、研發中試、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的全鏈條中試轉化服務體系。推進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浙江紹興分園)建設,引進一批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匯聚一批國內外權威的檢驗檢測機構、認證認可機構、標準化組織等服務資源,鼓勵檢驗檢測認證機構開展結果認證和技術能力國際互認,為科創走廊內乃至長三角優勢產業提供中試轉化服務。
(四)聚力構建創新型企業雁陣梯隊
打造世界一 流企業。著力引育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占主導地位、引領全球行業技術發展、具有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世 界級龍頭企業,引進若干世界500強企業、全球創新型頂尖企業,推動產業鏈關聯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集聚,高水平建立研發組織體系,高質量集聚高端創新人才,構建多元供應鏈體系,打造世界一 流產業集群主力軍。
壯大骨干企業規模。主要依托集成電路、高端生物醫藥、先進高分子材料“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主業突出、對產業帶動作用大的鏈主式企業,切實提升產業鏈控制力和價值鏈競爭力。培育一批技術安全可靠、專業基礎好、市場占有率高、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強的各細分領域單項冠 軍企業。
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個人創辦科技型企業。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制定企業科技創新戰略,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建立內部研發平臺、技術中心等,引進培育骨干創新團隊,申請認定高 新技術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廣泛參與龍頭骨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牽頭的研發項目。深入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工作,支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研發和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活動,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為高 新技術企業。
五、提升技術創新策源力
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現代紡織等特色優勢領域,著力推動科技研發機構集聚擴量提質,在“關鍵環節、關鍵產品”取得若干重大突破,率先實現產業化,打造優勢領域產業技術創新高地。
(一)打造高能級創新設施
大力提升技術創新體系。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聚焦有科技研發優勢依托的現代紡織、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領域,重點推進鑒湖現代紡織實驗室建設省技術創新中心,支持紹興中芯集成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省寬禁帶半導體及特色工藝產業創新中心,積極創建國家技術(制造業、產業)創新中心,構建由國家和省創新中心、省級企業研發機構等共同組成的特色優勢明顯的技術創新體系。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活動和研發機構“兩個全覆蓋”。
加快構建新型實驗室體系。瞄準特色產業科技前沿,完善實驗室梯度培育和建設機制,全面構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省實驗室、省級重點實驗室和市級重點實驗室”梯次發展的實驗室體系,強化高標準、高質量的源頭創新供給。重點推進紹芯集成電路實驗室建設,謀劃曹娥江高分子新材料實驗室,爭取列入省重大創新平臺布局。按照優化提升一批、整合重組一批、謀劃新建一批要求,在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材料、裝備制造、人工智能、傳統優勢等產業謀劃建設高水平省級重點實驗室。圍繞紹興市十大產業集群和十大產業鏈,建設一批市級重點實驗室。支持省和市重點實驗室以學科發展需求為基礎,開展多學科協同研究為紐帶,組建聯合實驗室和實驗室聯盟。
提升發展高質量產業研究院集群。深入實施“一個產業建設一個研究院”計劃,聚焦特色產業重點領域,深化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浙江大學、東華大學、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對接合作。支持紹興文理學院提升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做強中紡院江南分院、武漢理工大學紹興高等研究院等創新設施,加快推進上海大學紹興研究院、天津大學紹興研究院等設施建設。支持領軍企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技術創新聯盟,推動重大技術成果中試熟化與工程化、產業化,助力特色產業進入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積極建設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制定實施《關于加快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引進共建、優化提升、整合組建、重點打造等方式,建設一批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衍生孵化和技術服務等于一體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產業創新服務聯合體等向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提升。在重點產業領域擇優培育若干國內一 流、國際領先的標桿型新型研發機構。到2025年,建設新型研發機構50家,其中省級20家左右,在“雙十雙百”重點集群和標志性產業鏈基本實現全覆蓋。
(二)培育創新型高等教育
優化本地高校學科專業體系。實施《在紹高校內涵提升行動計劃》,以國家“雙一 流學科”建設為導向,以省一 流學科為目標,大力支持本地高等院校對接地方發展需求,打造一批與現代紡織、電子機械、醫藥化工、節能環保等紹興優勢產業相匹配的重點學科,加強“新四科”和新師范建設。支持紹興文理學院創建紹興大學,綜合排名整體躍升。加快實施名校、名院、名所、名師引進工程和名學科、名專業建設工程等專項計劃,重點建設一批具備沖擊國內一 流、省內領先地位實力的學科專業。到2025年,教育部B級學科、博士點等爭取有所突破,力爭有2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2個以上學科進入全國同類學科排名前30%,15個左右專業成為省級一 流專業,一批專業進入“六卓 越一拔尖”國 家級一 流專業。
引入知名高校優質專業。強化高校源頭創新地位,依托特色優勢產業,重點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建設一批分校分院,構建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于一體的新型高等教育載體。加快推進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杭電紹興校區)建設,力爭再落戶國內外知名高校1—2家。
(三)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結合紹興市科技與產業發展基礎,重點聚焦集成電路、生命健康、新材料、裝備制造、人工智能、5G+8K、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產業科技研發專項,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打好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攻堅戰,實施進口替代、“卡脖子”技術攻關計劃,實現“0”到“1”的突破,提升技術自主可控的核心競爭力。
專欄6:紹興市重大科技專項重點支持內容
集成電路專項。面向5G通信、物聯網、消費電子、工業電子等領域的芯片設計與研發;新一代封裝測試及關鍵裝備和材料、功率半導體器件封裝基板高精密蝕刻技術;微機電系統(MEMS)、功率器件等特色工藝集成電路的制造、封裝、測試及模組生產工藝研究;大尺寸碳化硅晶體生長技術及設備;集成電路自主專用設備與關鍵零部件研發及應用;高端平板顯示器、3D顯示器及與移動通訊、物聯網、節能照明、醫療電子、能耗管理、汽車工業等相關的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研發。
人工智能專項。積極開展智能核心芯片、智能傳感器、智能控制產品、智能操作系統等智能軟硬件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智能數控設備、智能紡織設備、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船、智能操作系統研發及應用、智能傳感器等人工智能裝備和大數據分析、工業物聯網等智能傳感器件與感知系統研發及應用;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智能交互等數字智能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應用研究與示范;智能技術在物流、交通、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集成應用與示范等。
生命健康專項。生物醫藥:生物制藥研發與產業化;新型診斷試劑研發與產業化;重大疾病、傳染病的臨床治療藥品、疫苗等研發;化學藥物生產工藝改造及自動化智能生產;化學制藥關鍵共性技術開發,高端制劑長效緩控釋注射劑的研究開發;現代中藥產品研發,中藥質量標準研究、提升中藥工藝等。醫療器械:數字化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及關鍵技術研發;人工骨、人工頸椎間盤、外周中心靜脈導管、基于創面微環境響應的膠原基真皮再生材料、新型仿生干濕粘附力自調控醫用敷料;臨床檢驗和分析試劑及儀器研發,重大傳染病檢驗檢測試劑研發;新型手術器械和醫用輔料產品研發等。
新材料專項。高品質金屬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和復合材料:高強度、超高強度冷軋鋼材料及工具制品;軸承制造專用精密軸承鋼管材料;高品質不銹鋼鋼錠、鋼管、鋼帶、工業型材及波紋管補償器、脹帳節、高柔性軟管、高精度深沖拉伸件等制品;高強度復合線材產品、特種鋼絲繩及其制品產品。新型功能復合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離膜材料、抗微生物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包裝新材料、液晶高分子材料、特種醫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相變材料、高分子轉光材料、智能化高分子材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特種材料:聚苯硫醚(PPS)、聚酰亞胺(PI)、聚醚醚酮(PEEK)、液晶聚合物(LCP)及聚砜(PSF)等高性能工程塑料材料;玻璃纖維、碳纖維等高性能增強纖維;反滲透、納濾、超濾和微濾等各類膜材料和卷式膜、簾式膜、管式膜、平板膜等膜組件和膜組器。
裝備制造專項。機器人:推進機器人產業向中高端本體制造、關鍵零部件研發。智能制造裝備:推進數控機床產業專用生產線、高檔數控系統、高性能數控機床刀具、高性能電主軸以及其它高性能機床功能部件等中高端整機、部件的研發。推進智能紡織裝備的研發。高端電機: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電機及控制系統、高速電機、專業化定制電機、智能自動化系統、可實現預定功能的機電一體化系統等研發。新能源汽車及關鍵組件: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綠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交通裝備,聚焦突破無人駕駛、車載信息終端、汽車進程服務人機交互系統等智能車網互聯關鍵技術研發。先進交通裝備:重點在軌道交通核心零部件與配套加工設備、軌道交通智能化設備與系統、工程及養路機械等技術上突破。節能環保裝備:高端煙氣脫硫脫硝除塵設備、水污染及污泥處置裝備、工業有機廢氣治理裝備等現代環保裝備及耗材裝備技術研究。
傳統優勢產業專項?,F代紡織:高性能纖維、新型差別化和功能性纖維及復合紡織材料開發與應用研究;高性能產業用紡織品開發與應用研究;高固低污活性染料印花關鍵技術、紡織品多色系標準化色漿印花技術、分散染料的精細化分散制備及其高效染色技術、高濃度分散染料的免水洗印花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等。綠色化工:環保型、產業用高端功能性染料產品開發與應用研究;高附加值、綠色環保功能性精細化學品開發與應用研究;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開發與應用研究;電子化學品開發與應用研究;三廢綠色循環處理及生態高值化利用技術開發與應用研究?,F代農業:新品種育種、種子創新關鍵技術、生態高效種養殖技術研究,綠色農業關鍵適用技術推廣研究,農產品加工等研究,農業領域生物技術、數字農業、農業大數據管理、生物安全等研究。
碳達峰碳中和專項。工業/產業低碳/零碳技術:化工行業零碳/低碳流程再造工藝,廢棄物資源化與再制造技術,污水污泥資源化技術等。新型能源技術:支撐城市可再生能源規?;_發利用,分光譜式太陽能光伏光熱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及應用,高層建筑光伏柔性直流用電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新型光伏建筑幕墻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大規模低成本氫儲運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基于非貴金屬催化劑的可再生能源PEM制氫加氫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工業園區低碳轉型與能效提升數字化技術研究及應用,智能網聯分布式移動儲能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高功率、長壽命、低成本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電堆集成技術研究及應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二氧化碳高效捕集-利用一體化技術研究與示范;二氧化碳電催化轉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5G+8K專項。5G、超高清視頻與大數據、云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的研究?;?G的超高清視頻、圖像等數據的交易、管理、采集加工分析、安全研究。Mini-Led、Micro-Led、3D顯示等技術的新型顯示產品及關鍵元器件研發。激光顯示、量子點發光二極管(QLED)、柔性顯示技術研究及應用。超高清激光投影電視和新型量子點顯示屏產品研發。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技術和行業算法研究及應用。超高清音視頻處理芯片、顯示模組、大功率半導體激光器研發。超高清節目制作系統、編解碼服務器、直導播一體機、大容量存儲傳輸設備的研究與應用。8K超高清視頻前端信號遠程化制作技術,8K超高清視頻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制作技術研究。集成8K的超高清轉播車研發。在感知交互、分辨率、視場角、性能等參數領先的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終端設備研發。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的交互式網絡電視、互聯網視頻服務研究與應用。面向公眾的網上社區服務、在線購物、遠程教育、互動游戲等超高清視頻增值服務研究與示范。
(四)構筑全鏈條孵化體系
健全科技成果孵化育成體系。進一步強化創新型領軍企業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大力推進省創新聯合體建設,逐步實現重點領域全覆蓋。引導實驗室科技研發與本地企業生產試制對接,支持實驗室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探索發展實驗室經濟。引導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科技服務公司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完善創業輔導、融資支持、工業設計、流程再造、智能生產等創新型服務功能,發展“孵化器—天使投資—創業企業”持股孵化模式,提高科技成果孵化成功率。
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充分發揮紹興市場化程度較高的突出優勢,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鼓勵在紹高校院所探索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鼓勵與國內外創新高地聯合搭建技術轉移中心、聯合研發中心、海外創新中心等,圍繞產業需求引進全球領先技術成果,鼓勵企業開展跨境研發轉化,與境外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聯合開展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并在紹興轉化。引導和支持行業協會組織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施“專班+基金”跨區域成果轉化促進工程,引導科技成果在紹興轉化。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應用。立足知識產權強市建設,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企工程、高價值專 利培育工程和規上工業企業發明專 利授權清零計劃,推進知識產權區域示范和知識產權人才培育基地建設,開展知識產權交易運營平臺建設試點。探索知識產權“快保護”機制,建立知識產權失信違法重點監管名單制度。構建四位一體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推進知識產權快速維權援助中心和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分中心建設。建立知識產權保護案例定期發布制度,推動全社會形成知識產權文化。
(五)打造數字化應用場景
完善科創服務綜合場景。加快推進大型實驗室儀器設備共享、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重大科技創新“揭榜掛帥”等綜合服務場景集成落地,積極推進“科創大腦+未來實驗室”科研新范式,提高創新主體創新效能,實現企業和科研機構全覆蓋。
推進智慧園區場景建設。依托工業互聯網行業平臺、高性能數據中心、5G核心節點、人工智能行業訓練數據集等基礎設施網絡,加快智慧園區建設,鼓勵新業態新模式在園區開發應用,推廣智能制造、分布式制造、大規模定制、個性化定制、價值鏈協同、預測運行等融合應用模式。推動“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打造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生產等先進示范,壯大新智造企業群體。
探索硬核科技應用場景。重點圍繞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技術融合創新和示范應用,有選擇地推出一批產業級應用場景。圍繞網絡協同制造、遠程辦公、共享產能、數據供應鏈等領域,有針對性地推出企業級應用場景,孵化數字技術、通用軟件等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搭建面向全球的集發布、對接、路演、體驗、培訓、交易等功能于一體的新經濟新技術展示體驗大平臺,集中展示新經濟和“硬核科技”最新場景、技術、創意和解決方案。
六、提升高端人才集聚力
堅持“四個面向”戰略導向,以“名士之鄉”英才引育為抓手,深入推進紹興濱海新區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全力打好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激勵”組合拳,營造一 流人才發展環境,全方位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加快建設新時代“名士之鄉”人才高地。
(一)高水平集聚創新創業人才
超常規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以“高精尖缺”為導向,深化實施“名士之鄉”英才計劃,全面推進“名士之鄉”特支計劃,持續實施院士智力集聚工程,建立科創走廊緊缺人才開發目錄,集中資源重點引進國際一 流的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到2025年,新引進頂尖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60名、領軍型團隊80個。
培育壯大高素質青年人才隊伍。深入實施青年科學家、“千博萬碩”、高校畢業生“奔越”“留紹”、大學生“雙創”等系列青年人才培育壯大專項計劃,以集聚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STEM專業)青年人才為重點,建立青年人才階梯式支持機制,優化走廊區域高校專業設置,新建一批大學生見習實習實踐基地,布局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業園。到2025年,新引進入選市級以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150名、博士后450名,年均新增大學生就業5萬名以上。
深入推進創新型越商隊伍建設。實施新一輪“越商名家”成長行動、“青藍接力工程”、“科技越商”培育行動、青年企業家“雙傳承”計劃,引進和培育一批企業科學家,打造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科技企業家隊伍,形成具有辨識度的“創新型越商”科技企業家培養品牌。到2025年,重點培育1000名以上專于規模企業治理的科技型、領軍型企業家,1000名以上專于新興產業運作的新生代青年企業家。
推進卓 越工程師隊伍培養。立足本地傳統特色產業,謀劃建設“紹興人才大廈”,布局建設一批市級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推進市級特色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區、縣(市)全覆蓋,推動現有科創園區提檔升級和“二次創業”。鼓勵支持企業完善首席技師制度,開展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著力加強工程師隊伍建設。到2025年,建成7大特色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累計入庫工程師超2000人(其中全職工程師超200人),集聚相關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15家。
大力培育新時代紹興工匠。以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為核心,深入開展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項目全國試點,深化“精英越匠提升規劃”和全民技能提升行動,推進“十百千萬”技能培育工程,探索實行“國際工匠”成長計劃,構建產教訓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推廣“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推動“新工科”和新型交叉學科建設。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職業教育基地5個,新培養國際認證技師300名。
(二)全方位推進人才管理改革
實施開放多元的人才引育政策。迭代升級“人才新政”,完善多元引才支持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加強全球引才網絡布局,積極運用市場機制引才,探索設立引才專項基金,鼓勵吸引社會資本、風投資本參與,完善項目聚才、社團薦才、專場招才、中介獵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多元引才渠道建設。兼顧本土與引進人才、領軍和青年人才,加大各類人才培養計劃的投入力度和支持強度,建立面向未來的頂尖人才早期發現、培養和跟蹤機制。探索建立產教融合、產學研用的協同育人模式,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
探索自由高效的人才使用機制。破除人才流動體制機制障礙,暢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等各方面人才流動渠道。探索新型研發機構開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勵等創新政策試點,鼓勵支持省內高??蒲性核仁聵I單位科研人員離崗或兼職到科創走廊創新創業,政策兌現不受地域、戶籍、社保等限制,加大知名院士專家柔性引進力度。探索實施重點攻關項目“揭榜掛帥”人才使用機制。
創新科學客觀的人才評價機制。聚焦人才價值實現,用好人才評價“指揮棒”,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建立人才社會化評價機制,制定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辦法,探索在人才智力密集、人事制度健全的新型研發機構開展職稱自主評聘改革;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人才,建立職稱評審“直通車”制度。
建立包容審慎的人才管理機制。加大科技創新人才激勵力度,適當提高財政資助的科研項目勞務費比例,優化人才績效支出,提高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對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可單獨制定收入分配傾斜、個人貢獻獎勵等政策。嚴格人才項目入選者管理考核,建立健全人才退出機制,明確支持期限,規范人才稱號使用,不給入選者貼“永 久牌”標簽。
探索接軌國際的人才服務政策。設立高層次人才出入境和外國人來華工作服務“專窗”,為外國人辦理來華工作許可、邀請確認函、居留許可等手續提供“一條龍”服務。對國際頂尖人才領銜的團隊創新創業,根據實際需要專門制定扶持政策。鼓勵優秀外國留學生在科創走廊創新創業,為符合條件的優秀留學生提供綠色通道。
(三)高標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優化人才公共服務。堅持數字化轉型,深化人才創新創業“一件事”改革,建立多部門人才服務聯動機制,提供涵蓋落戶、就業、創業、生活等“安居樂業”全周期的人才服務,推動惠企惠才政策精準落地。深化人才工作數字化改革,加快推進人才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全面推廣“人才碼”,實現人才服務“一碼全享”、人才政策“一鍵智兌”、人才事項“一件聯辦”。
優化人才生活環境。持續優化人才生活“關鍵小事”協調解決機制,制定出臺高層次人才落戶、交通出行、醫療保健等優惠政策,進一步落實領軍人才及其他高層次人才的生活綠卡制度、療休養制度等。謀劃建設國際社區,加強適應人才多元需求、便捷優質的購物、文化、休閑等配套設施建設,打造與國際環境相仿、觀念相通、文化相容的人才生活環境。
優化人才文化環境。傳承“名士之鄉”精神、氣質和風范,發揚培育以開放、大氣、時尚、多元、創新為核心的城市精神,全面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推動全社會形成開放包容、愛才惜才的人才發展理念,提升紹興整體文化軟實力和人才感召力。建設一批有文化品位和創新韻味的人才公園、院士街巷、名人廣場,創造無處不在的人才交往空間。
七、提升開放創新支撐力
強化全球視野、區域聯動、協同創新,深度融入長三角,加強跨國界、跨區域、跨領域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形成開放有活力的創新發展格局,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一)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積極主動參與長三角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抓住長三角共建全球技術交易市場、打造全球創新成果集散中心契機,發揮區位資源、特色產業優勢,全方位打好科技市場、轉移轉化、產教融合等政策組合拳,推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紹興分中心建設,構建鏈接國內外的技術交易平臺體系。加快完善創業輔導、工業設計、流程再造、科技金融、智能生產等創新轉化鏈,大力承接長三角區域技術溢出,力爭成為重大科技成果商業化應用“首選地”。
積極共建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協同構建環杭州灣創新帶,主動參與滬杭甬灣區經濟創新區建設,在促進杭紹甬創新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重點探索與上海的科技創新合作新模式,在上海建設研發機構、孵化器等人才科技合作飛地,推進企業與上海高校、科研院所、投資機構、孵化器等建立長效穩定合作機制,提升科創走廊創新國際化水平。發揮好杭甬之間“金扁擔”功能,積極開展杭紹甬科技研發和產業合作,協同推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等產業創新。
深入推進科創走廊間創新合作。建立與各科創走廊間創新對話機制,加強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寧波甬江科創大走廊、溫州環大羅山科創走廊、浙中科創走廊等科創資源對接,積極推進創新券通用通兌、產業技術聯盟共建,重點探索在特色產業領域協同布局一批研發平臺,在跨區域產業創新協作上先行先試一批合作政策,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二)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合作
強化國際創新資源精準對接。建立需求導向的精準合作機制,打造全球科技精準合作升級版。支持本土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大科學工程以及國際標準制定和應用推廣。加強與“創新大國”“關鍵小國”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合作交流,支持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通過發起私募股權基金、參股、并購、引進核心人才和關鍵技術等方式,提升整合利用全球研發創新資源能力。提高科技大市場國際化水平,打造國際技術專 利展示交易中心。
強化全球創新載體合作。主動對接全球排名前100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科研深度合作。積極推動海外創新孵化中心、外國專家海外聯絡站、國際聯合實驗室、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合作載體建設,重點推進美國波士頓海外孵化中心、日本福井海外孵化器、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等國際合作平臺建設。進一步深化“海智計劃”工作基地建設,加強與海外科技團體交流與合作,為海外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搭建更好的平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搭建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共同推進“創新絲綢之路”建設。
加強國際化創新生態營造。更大力度探索開放外籍人才政策,對國際高端人才領銜的團隊創新創業,采取“一事一議”,為外籍人才及家屬提供生活、工作、學習等便利服務。加快推動相關行業領域國際知名“賽、展、會”集聚科創走廊,擴大國際創新創業合作交流。
(三)加快構建開放共享創新環境
探索建立創新資源共用共享機制。積極推動科技資源共享,共建長三角科技資源數據池,深化區域科技交流與創新。積極參與一 流高校與科研機構的智庫聯盟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科創走廊牽頭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建立科技創新人員柔性流動制度,推動高端人才跨區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共享機制。探索建立科研資金跨區域使用機制。支持高 新區聯盟、雙創示范基地聯盟、創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建設,支持聯盟成員廣泛開展協同創新、成果轉化等交流合作。
積極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按照開源開放、尊重創新原則,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鏈接底層硬件、上層應用的科技開源開放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浙江紹興分園)能級,建設中科院腫瘤與基礎醫學研究院紹興分所、中國科技大學新材料產業研究院等高能級公共研發平臺,為中小企業創新研發提供技術開源支撐,促進技術開放共享。
著力促進企業參與開放創新合作。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立雙向開放式創新平臺,積極推進自主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相結合,打破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推動大中小企業在創新創業等方面相互合作,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八、提升品質生活吸引力
按照國際化、現代化、品質化要求,加快推進“科產城人景”有機融合,提升綜合交通、市政設施、新基建服務能級,繪美綠色生態本底,完善高品質服務保障,致力打造宜業宜居、產城融合的科創走廊。
(一)建設現代智慧城市樣板
打造內暢外聯交通網絡。協同構建“軌道上的長三角”,建成杭紹臺鐵路、杭紹城際鐵路,開展滬紹金城際鐵路前期研究。高品質建設杭紹甬智慧高速等高速路網項目。建成軌道交通1號線、2號線,推進紹興市軌道交通二期建設(3號線、4號線、5號線)。打造科創走廊內部半小時交通圈,加快群賢路改造提升、越興大道南延等項目建設,推進越東路、二環北路、329國道、二環西路、二環南路等智慧快速路工程,形成市區智慧快速路網。
建設智慧化市政設施網絡。落實“碳達峰”“碳中和”舉措,鼓勵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構建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實施浙江1000kV特高壓交流環網、紹興中北部電網優化及江濱、古越等500kV輸變電擴建工程,加快甬紹干線東段、舟山—寧波—紹興和紹興—杭州—湖州等油氣管網建設。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優化道路生態化排水設計,加快智慧排水、智慧雨污建設,提高城市對雨水的滲滯能力。實施紹興市污水綜合處理改擴建項目,推進杭州灣南翼平原排澇及配套工程、紹興市袍江片東入曹娥江排澇工程(二期)、濱海新區中心湖北岸排澇工程等項目,系統治理河湖水域岸線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以濱??萍汲呛顽R湖科技城為重點,推動地下綜合管廊建設。
構建新型基礎設施網絡。加快鏡湖5G試驗區平臺建設,實現5G精品網絡連片優質覆蓋,全面推動IPv6升級提速,率先探索6G技術場景化應用。建設國 家級行業數據中心,圍繞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統籌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爭取落戶一批國 家級行業數據中心。規模部署智能充電樁,加快公共、專用、社區等多種類型充電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國內領先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和智慧道路。探索建立自動配送物流等智能化生活設施。
(二)繪就綠色生態美麗畫卷
持續優化美麗生態空間。強化國土空間管控,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 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線,健全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優化沿灣生態環境,系統推進濱海濕地資源涵養、生態景觀改造,建設鑒湖國家濕地公園生態功能區,打造集現代工程樣板、水鄉文化風情、濱海田園生態風貌于一體的生態海岸帶,構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構建休閑慢行綠道體系。以環杭州灣濱海綠道、曹娥江綠道為重點,建設詩畫韻味的濱水綠道、林蔭街道等綠道體系,營造適宜騎行、步行的慢行系統。濱水綠道串聯各濱水公園、濕地公園、城市公園,形成以沿河觀光、濱水休閑為特色,承載市民健身、休閑、娛樂功能的綠色濱水路徑。林蔭街道串聯各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社區中心,形成活力多元、景觀多樣的街道網絡空間。
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依托“無廢城市”數字化信息平臺,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強化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生活垃圾、農業廢棄物和建筑垃圾等重點廢物全面安全管控,提升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水平。打造魅力生態水城,以“五水共治”“美麗河湖”等為載體,統籌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水資源利用和水安全維護,深化河(湖)長制改革,建立環杭州灣流域水環境聯防聯控機制。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重點行業、重點園區污染治理升級改造,嚴控煤炭消費總量,深化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治理,實現細顆粒物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深化土地綜合整治,落實污染土地治理和修復,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
(三)創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
配備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合理均衡布局基礎教育資源,著力提升幼兒園、小學、初中居住覆蓋率。積極推廣名校集團化辦學、教學共同體建設等辦學模式。加強統籌謀劃,在開展可行性必要性研究基礎上,合理布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實施“千校結好”等項目,鼓勵科創走廊內學校與國外學校加強合作,更好滿足高端人才子女入學需求。建設社區鄰里共享學堂,著力打造社區線上線下聯動的學習交流平臺。
完善醫療健康保障。加快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強化醫共體、醫聯體建設,加快鏡湖醫院、新婦保院、浙大邵逸夫醫院紹興院區、浙二醫院紹興院區、國科大附屬腫瘤醫院紹興院區、省人民醫院紹興院區等項目,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康養中心等基層醫療資源均衡布局,構建形成“15分鐘健康服務圈”。加快衛生健康數字化轉型,推進“智慧醫療”“智慧監管”等建設。
優化商業購物環境。發展“步行街+新零售”模式,以濱海、鏡湖、曹娥江等區域為重點,大力建設智慧商圈、高品質步行街、高端民宿、高定位美食街和高品位文化設施,打造一批高知名度的旅游景點、演藝場所、文體中心、餐飲名店、“夜間經濟”等“網紅打卡地”。優化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完善社區便民消費設施供給,加快建設“5分鐘便利店+10分鐘農貿市場+15分鐘超市”便利生活服務圈。
九、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發揮領導小組統籌作用??苿撟呃冉ㄔO領導小組要做好頂層設計,指導制定發展戰略和創新政策,在規劃建設、財政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支撐、專 利保護、土地使用、項目導入、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強協調,形成合力。進一步充實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力量配備,切實承擔統籌協調規劃建設中的重大事項職責,牽頭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和操作規則,抓好工作落實和督導。
壓實屬地政府工作責任。越城區、柯橋區、上虞區要確定相應責任機構,按照科創走廊建設分工,統籌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有關建設和發展工作?!傲恰币闪嶓w化管理機構負責開發建設。
建立統分結合運行機制。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有關部門和相關區政府共同推進科創走廊一體化發展,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統籌規劃編制、項目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科技人才政策、招商引智品牌;根據科研和產業用地指引,建立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屬地項目聯審機制;為充分調動各主體積極性,由相關區政府負責分別建設、分別招商、分別財政保障職能。結合建設進程逐步探索財稅分享機制,研究對新設企業形成的稅收增量屬地方收入部分實行跨行政區分享。對重點科創基地建設和項目引進落地,在原有規劃和國土審批流程不變、不增加工作環節的前提下,采取領導小組辦公室“并行式”審核辦法,確保引進項目的科創屬性。探索由市人大以地方立法方式明確科創走廊建設保障機制,確保形成合力。
(二)推進整體智治
建設多跨協同的數字化治理體系。突出“一帶六城多點”整體高效協同,探索科創走廊跨層級、跨區域、跨部門整體智治變革,系統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政府運行“五位一體”全面數字化轉型,加快建立“重大任務”貫徹落實綜合集成機制,打造政令“一鍵智達”、執行“一貫到底”、監督“一覽無余”的數字化協同場景,對政務流程、組織構架、功能模塊等進行數字化重塑,重點推進“一件事”集成改革和“一網通辦”,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實落地。聚焦規劃編制與實施、空間資源要素配置、項目審批落地效能等重點領域,探索智慧規劃場景應用,形成規劃編制、審查、實施和監督評估業務體系與管理閉環。
建立開放共享的數據治理機制。圍繞“采集、歸集、治理、應用、安全、運營”的數據全生命周期,提升數據歸集效率、數據整改質量、數據開放水平,加強與省市一體化平臺的系統對接和數據共享,建立統一、用戶友好型的政府數據開放平臺,橫向整合不同部門的各類數據,積極推動政務數據與社會化數據平臺化對接,為社會公眾提供“一站式”數據檢索和下載服務。嚴格落實省市關于數據安全的要求,樹立安全底線思維,提升數據安全意識。
探索設立一體化平臺公司統籌開發。在市委科創委指導下,依托市國資企業和開發區國有投資平臺,設立從事科創走廊開發建設的平臺公司,支持上市和經營性項目市場化融資,統籌推進科創走廊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平臺開發和重大產業項目協同布局。
(三)統籌要素支持
加大財政金融扶持。建立財政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在科創走廊范圍內,新增產業科技人才金融類政策資金保障由市區兩級共同承擔,重點保障重大科創平臺、重大產業發展、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建設的資金需要。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科技獎補企業加大科技信貸投放力度。實施金融支持科創走廊建設3年1000億元計劃,加大對全市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科技園區、科創企業等領域信貸投放。鼓勵商業銀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發放信用貸款。加大力度引進創投機構,市產業基金進行配合,引導資金投向科創走廊重點產業及項目,構建“平臺+項目+資本”科技投資機制。探索科創走廊高層次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
創新土地要素配置。充分考慮科創走廊新一輪發展需要,將科創走廊建設用地納入市級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探索國土空間規劃動態評估調整機制。統籌考慮布局規模、用地集約性以及開發時序,盡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確需占用的,嚴格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支持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國家或省級重大項目,全力保障其單獨選址項目建設,利用國家計劃指標做到應保盡保。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推進“騰籠換鳥”,謀劃制定科創走廊創新型產業用地(M0)管理辦法,制定創新型產業用地(M0)產業準入清單,推動創新型產業用地(M0)差別化地價管理與分割轉讓比例、實際出讓年限、容積率等相掛鉤,鼓勵創新型產業用地(M0)功能兼容復合利用。
強化能源要素保障。通過節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騰出的能耗指標,重點傾斜支持科創走廊綠色低碳新興產業發展。對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電力提前規劃、及時保障,全力做好重大項目能源要素保障工作。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對評價末檔企業執行差別電價,倒逼低效企業轉型升級或退出。探索開展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
優化科創資源配置。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推進現有科創資源有效整合。對新引入的科創平臺、科研資源,在市一級層面統一謀劃,優先在科創走廊布局。開展產業研究院規范化管理、績效化考核、聯盟化運作、精準化服務等“四化”模式探索。對引進的大院名校研究院開展績效排序,推動研究院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
(四)優化創新環境
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完善以負面清單為主的市場準入制度,推行“非禁即入”“非限即入”,對未納入負面清單管理的行業、領域、業務等各類市場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以降低創業門檻為原則,不急于將科創衍生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納入負面清單管理。
實行包容審慎的監管制度。以開放包容的監管服務對待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變“事前設限”為“事中劃線”“事后監管”。對科創產業采取既具彈性又有規范的管理措施。對于處在研發階段、缺乏成熟標準或完全不適應現有監管體系的產品、服務,開展并行研究和檢測分析,同步研究科學有效的監管方法。
提升企業政策服務水平。建立項目審批申報“直通車”制度。積極推進企業“五證合一”“先照后證”“全程電子化登記”等商事制度改革,降低科技類、高技術服務類企業注冊場所要求,簡化企業登記和注銷流程。加強高 新企業培育庫建設,改“企業上門申報”為“部門入企輔導”,改“定期受理申報”為“全年常態培育”,加快高 新企業認定速度,促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培育壯大。
(五)強化監測評估
按照科創走廊建設目標和重點任務導向,制定推進科創走廊規劃建設實施的路線圖、時間表、項目庫,明確科創走廊建設工作計劃和階段性工作目標,把各項重點目標任務分解列入市級相關部門、相關區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引入“賽馬機制”,建立公平合理、行之有效的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和完善統計監測機制,健全信息交流、定期報告和統計監測調查制度,加強規劃實施的過程管理,堅決防范統計造假,真實體現規劃實施的成果。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建立相關意見反饋平臺,鼓勵廣大創新創業主體和社會公眾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
附圖
附圖1科創走廊(六城)范圍圖
附圖2 科創走廊重大創新平臺布局圖
附圖3科創走廊市域聯動發展格局圖
附圖4科創走廊綜合交通規劃圖